眼有星辰,永葆初心, 一次次把祖国的荣耀写满太空。" 作者:余建斌 于冰 编辑:陈佳莉 许晔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,神舟十四号瞄准 6 月 5 日 10 时 44 分发射,陈冬、刘洋、蔡旭哲 3 名航天员将执行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,由陈冬担任指令长。 4 日,3 名乘组航天员与媒体记者集体见面,并回答记者提问。
这 10 年里,刘洋有了很多新的身份,包括当了妈妈,成为全国妇联兼职副主席,2018 年还被中宣部授予 " 时代楷模 " 荣誉称号。 《环球人物》记者此前采访刘洋时,曾问她如何看待自己首位 " 飞天女 " 的身份,她的回答干脆利落:" 毛主席接见首批女飞行员时曾勉励大家,‘要当战斗员,不当表演员’,这句话一直是我们女飞行员的座右铭。" 所以,不管身份如何变化,时刻为下一次飞行任务做准备,都是作为女飞行员的刘洋这 10 年间始终坚持的信仰。 如今,43 岁的刘洋斗志满满,在向太空发出信号:我准备好了。
从神舟十三的王亚平,到神舟十四的刘洋,这两次的 " 太空出差组 " 都有一位女航天员。女性由于其特殊的生理原因,也会更受外界关注。 " 我们要开展空间生命科学研究,没有女性的参与是不完整的。"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原副总指挥张建启曾表示。 但在太空环境下," 男女平等 ",太空不会因为性别不同而区别对待。这一点刘洋深有感触。 从 2010 年进入航天员大队后,刘洋就用和男航天员们同样甚至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,日复一日挑战极限、对抗负荷。
比如,增强航天员前庭功能(人体平衡系统)的转椅训练。这种 " 极具刺激的运动 ",一般人连 1 分钟也承受不了,而航天员需要在高速转椅上连续旋转 15 分钟。 第一次上转椅训练时,坚持到 5 分钟,刘洋就开始浑身冒汗、头晕恶心。教员曾提醒过大家,一旦出现呕吐,身体就会产生记忆,下次再上转椅就会出现条件反射。 为了转移注意力,刘洋强迫自己幻想正站在海边看夕阳、看浪花。第一次挺了过去,第二次好多了,后来就一次比一次顺利了,凭着顽强的意志力,她终于闯过了这道难关。
再比如,提高航天员抗过载能力的离心机训练项目。 火箭升空和飞船返回时,航天员需要承受巨大的过载(即加速度)。离心机训练就是提高航天员抗过载能力的重要项目。当机械臂高速旋转时,人的全身就像被巨石压住一样,丝毫动弹不得。体液分布也会发生变化,血液不能正常流向大脑。 懂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,脑部缺氧几秒钟,就会造成 " 黑视 ",甚至失明。训练中,航天员要用一系列对抗动作确保脑部供血充足。 进入航天员大队前,刘洋是运输机飞行员,从没做过离心机训练。第一次上机,她浑身使劲," 每根头发丝、每个手指甲都在用力,几分钟的训练,就如跑了万米赛,双腿像灌了铅一般沉重 "。 一次次训练,一次次煎熬。刘洋可以像男航天员一样,承受 8 个 "G" 的过载,即相当于 8 倍自己的重量压在身上,并能保持头脑清醒,正常操作。
《环球人物》记者曾问刘洋:" 男女航天员的训练标准怎么会完全一样?运动员不也是男女有别吗?" 刘洋说:" 太空环境不会对男女航天员区别对待。我到部队的第一天,队长就告诉我们,从今天起你们要漠视性别,不要总拿女性当借口,你们和男飞行员是一样的。所以,女航天员的训练要求严一些,将来到天上就更保险。"
实际上,飞行并不是刘洋最初的梦想,她更没有想到自己会飞往蓝天、太空。 小时候,刘洋的理想有很多——医生、律师、白领丽人 …… 直到高三那年,中国空军第一次在河南省郑州市招收女飞行员,她的命运也就此改变。 当时,刘洋的学习成绩优异,是上重点大学的 " 好苗子 ",再加上她视力好,身高也符合标准,班主任觉得机会太难得,就帮刘洋报了名。 没想到,刘洋一路过关斩将,成为空军长春飞行学院的一名学生。她也是郑州市首个被录取的女飞行员。
直到成为真正的飞行员,刘洋才发现,飞行非但不浪漫,还充满了风险与挑战。 2002 年 9 月的一天,刘洋驾驶战鹰进行一项俗称 " 盲飞 " 的仪表飞行。飞机离开地面,刘洋刚发出 " 收起落架 " 口令,便听到 " 砰 " 的一声巨响,一股鲜血喷到风挡玻璃上,座舱内立刻充满了焦糊味。 机械师紧急报告:" 右发(动机)温度升高,动力下降。" 危急时刻,刘洋表现出少有的镇定,她集中精力保持住状态,和机组同事密切配合,在能见度不足 2 公里的情况下,实施紧急着陆。 成功降落后一检查,飞机共撞上了 18 只信鸽,有两只被吸进了进气道。如果应急处理稍有差池,后果不堪设想。
" 机组商量决定:坚持再往前飞一段,实在不行再找机场备降。当时大家都很紧张,担心飞机结冰会加剧。我心里只有一个愿望,盼着太阳赶快出来。飞了一会儿,感觉天慢慢变亮了,云层突然闪开了一道缝,太阳露出来了,飞机上大坨大坨的冰块慢慢融化了,那种喜悦的心情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!" 刘洋告诉记者,这次空中特情对她的影响特别大。" 航天员有些训练项目是对人身体极限的考验,我总是对自己说:坚持,一定要坚持,也许就在你快坚持不住的时候再坚持一下,成功就在前面。" 记者追问:" 坚持未必能等来阳光,还要靠运气?" 刘洋低头想了想,认真地说:" 只要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,就不会有遗憾。"
作为 " 中华第一飞天女 ",完成神舟九号的飞行任务后,刘洋又回到了以前的模式,和航天员大队的战友一起积极参加训练,学习有关知识,熟悉飞行手册,了解实验流程和内容,担任飞控值班,提供地面技术支持。 针对未来空间站任务,她还对载人航天环境对航天员的情绪影响进行了细致研究。 " 我们依然在训练,因为每次的任务都不同,技术更新很快,我们既要学习新东西,还要巩固过去已有的。" 虽然这样的生活很枯燥,但这一切都是为了她所钟爱的事业。
最近几年,航天员刘洋又多了新的身份。2013 年,她当选中华儿女年度人物,并被中宣部授予 " 时代楷模 " 荣誉称号 。2016 年,她当选为全国妇联兼职副主席。有时,她也会到院校和机关做讲座,讲述自己的故事。 2020 年 4 月 24 日,刘洋被选为 "2020 年三位中国航天公益形象大使 " 之一,另外两位分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、" 东方红一号 " 卫星技术负责人之一、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。 虽然距离第一次 " 上天 " 已经过去将近 10 年,但当刘洋回想起那段难忘的 " 太空旅程 ",她很庆幸自己选择的职业,很感恩自己的岗位为她找到了这样的太空体验," 到了太空,人的情感会被强烈地缩放——亲情、友情、家国情,会被无限地放大;名利、得失、恩怨,会被无限地缩小 "。
在今天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员见面会上,刘洋说:"2012 年的 6 月,我代表中国女性进入太空,那时是无比的幸福、激动、兴奋。当我离开天宫一号时,我曾向她庄严地敬了个军礼,坚定地对自己说,不久的将来,我一定会再回来。我会一直心怀山海,眼有星辰,永葆初心,一次次把祖国的荣耀写满太空。" 刘洋即将实现 10 年前的愿望。
明日出征,一切顺利! 总监制: 吕 鸿 监 制: 张建魁 主 编: 许陈静 编 审: 苏 睿 (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,转载请加微信 "HQRW2H" 了解细则。欢迎大家提供新闻线索,可发至邮箱 tougao@hqrw.com.cn。 |